艾滋病人当选村主任 曾与温总理两次握手
王孟财,45岁,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岭下镇胜利村农民。2003年10月,艾滋病改变了他的人生。那时,夫妻俩在绝望中度日如年。7年后,他却被村民推选为村委会主任。从艾滋病人到村委会主任,背后是艾滋歧视在渐渐消失。
他是忙碌的村官
王孟财很随和,黝黑的脸上总是挂着憨厚的笑容。他指着进村路上不远处耕地里的待装管线说:“那是正在施工的‘玉米膜下滴灌’工程,也是我们村最大的工程。”据说,这项工程政府投资900多万元。
胜利村有470户1800多人,耕地900余公顷。2011年,岭下镇在7个村搞“玉米膜下滴灌”试点,数王孟财干得最认真,他搞了10公顷试验 田,秋收后每公顷平均增产20%以上,村民看在眼里,对这个项目热情高涨。由于胜利村的试点搞得成功,2012年,全镇9/10的项目落到这个村,600 多公顷的项目,让全村2/3的耕地受益,很多村民竖起大拇指。这让王孟财颇感自豪,他说:“当村官儿,就是要为老百姓争好处。”
2012年,王孟财还带着村民搞“安居工程”,为全村47户低保户、五保户和残疾户申请到盖新房的补助资金。王孟财找了5个施工队,从2012年9月29日开始,抢在上冻前盖好了37间新房,10余户村民搬进新房过冬。
尽管王孟财是村主任和村支书“一肩挑”,但只拿一份工资每年6000多元。在吴秀芬看来,这份收入与他花的时间、精力根本不成比例。
王孟财在村里的口碑很好。“人好,有能力,总是有求必应。”村民王军说。当初,王孟财在竞选时曾答应村民3件事:修修村里的路、扶持建一个奶牛小 区、翻盖村小学。他在任村主任的前两年兑现承诺:给村里修了1.8公里的水泥路和3公里的沙石路;争取了国家补助,建起了拥有100多头牛的奶牛小区;村 小学合并到镇中心校,因此没有继续修建。
“王孟财生病都是我给他扎针。”村医小王的语气很轻松。她说,刚知道他得病的时候,也挺害怕,每次给他扎针都小心翼翼的,后来对艾滋病了解得多了,就不那么紧张了。
他是“四免一关怀”的受益者
2003年10月16日这一天,王孟财的人生发生了180度大转弯,他的血液检查HIV呈现阳性,医生告诉他,“你得了艾滋病。”一瞬间,王孟财的头脑一片空白。他当时对艾滋病了解不多,只知道,这是一种让人恐惧的传染病。
最初的迹象出现在2003年8月初,他感觉身体不适,高烧不退,就在村里卫生所打吊瓶,打了十几个也不见好转,又到白城市医院检查,仍高烧不退,却查不出病因。医生怀疑他得的是癌症,建议他去北京看看。
2003年10月初,王孟财夫妇去北京看病,几家医院均排除了患肿瘤的可能。同年10月14日,他在北京协和医院检查HIV呈现阳性,院方建议他到北京血液中心再查一次。10月16日,王孟财的检查结果HIV仍然呈现阳性。
医生询问病情时,他回忆,1995年2月,被劫道的歹徒扎了好几刀,失血严重,在当地一家医院抢救时,有6个人为他输血,共1200毫升。手术后,他曾一度高烧不退,将近一个月时间才好。
确诊后,王孟财住进了北京地坛医院,当时他的免疫力很低,已经发展成艾滋病人。同时,他还患有淋巴结核,两种病需要同时治疗。治疗淋巴结核的叫抗痨 药,而艾滋病需要增强免疫力的抗病毒药,这两种药一起吃,排斥反应很重,吃饭吐饭、喝水吐水,那段时间王孟财有点灰心,“这病反正都是死,还受这么大罪干 啥?”
除了药物对身体的折磨,夫妇俩还整日笼罩在恐惧、悲伤、绝望之中。
10年前,很多人对艾滋病很恐惧,好像一接触就会被传染。一个艾滋病人说,只要她一出现,就会吓跑整条街的人。
幸运的是,2003年艾滋病日前夕,王孟财的病情逐渐稳定。主治医生找到他,问他是否愿意代表艾滋病人去参加一个公开活动,这意味着他要在媒体上公开自己的病情。
“人家帮你治好了病,去参加个活动没啥不行的。”王孟财一口应允下来。可家人强烈反对。在北京的侄女劝他:“这不行啊,这种病在农村的歧视很严重,而且可能影响到孩子。”想到正上初中的儿子,王孟财犹豫了。
直到今天,在很多人眼里,艾滋病仍与道德败坏画等号,多数艾滋病毒感染者对社会歧视的恐惧大于对艾滋病死亡的恐惧。在面对公众时,绝大多数感染者只能选择回避。
公开,还是不公开?那两天,王孟财很纠结。“还是去吧,这病早晚得暴露,再怎么隐瞒也是纸里包不住火,而且这种隐瞒总让人觉得心里有愧。”王孟财说,他想坦坦荡荡地活着。
2003年12月1日,王孟财在北京地坛医院的“红丝带之家”见到了温家宝总理。他永远忘不了,那天温总理握着他的手,亲切地询问了他的病情。当时 总理还说:“国家和政府会关心、照顾你们。”也就是在那一天,温总理提出了国家将给艾滋病人“四免一关怀”政策,即艾滋病抗体免费检测、免费抗病毒治疗、 免费母婴阻断、艾滋病致孤儿童免费上学,倡导全社会关怀支持艾滋病病人。2004年,王孟财有幸成为第一批“四免一关怀”政策的受益者。
他是村民眼里的正常人
2003年12月1日,王孟财与温总理握手的镜头,出现在《新闻联播》里。吴秀芬说:“他戴眼镜也没捂住,村里有人在电视里认出他,纷纷打电话来问。”
同年12月4日,王孟财出院,当时夫妇俩既高兴又惶恐,高兴的是病情得到控制,同时也担心,回去以后乡亲们能不能接受他们?
王孟财回家后,马上和白城市疾控中心的人联系。第二天,疾控中心的乔春风等人就找上门来。乔春风说,他们先把王孟财的亲属叫到一起,普及宣传了艾滋病常识,强调了艾滋病的几个传播途径。“首先得消除亲属对他的歧视,不让亲朋疏远他。”乔春风说。
事实上,王孟财感觉到了乡亲们的疏远,“不过至少没人公开歧视和排斥我。”王孟财说,他一直很感激乡亲们的宽容。但那段时间,他的压力还是很大,尽量不往人多的地方去,遇到红白喜事,他总是让妻子吴秀芬参加。
2004年初,白城市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多次到胜利村,挨家挨户地宣传艾滋病常识。
乔春风说,最初他们在村里搞宣传时,有村民偷偷跑来问:“他是个艾滋病人,面对面说话能不能给我传染上?”乔春风解释最多的就是:“日常接触不传染,一起握手、吃饭不传染。”
这些年,乔春风与王孟财处成了哥们儿。“他们经常到我家来,每次来都带着菜,在我家做饭,大伙在一起吃。”王孟财说,这份真诚给了他极大的鼓舞,也减少了内心的自卑。
时间久了,乡亲们都看在眼里,“干部都在他家吃饭,总理也和他握手,我们还怕啥?”村民王军笑着说,他说,在他眼里王孟财就是个正常人。
王志说:“现在我们早不拿他的病当回事儿了,这么多年,没见他传染给谁,他媳妇和孩子都没事儿。”
可是,由于身体免疫力仍低于常人,王孟财还是无法承受重体力劳作。“不能靠别人救济过日子,那不是正常人该有的生活。”王孟财说。2005年,他把 自家的地转包出去,开了一个农机修理部,自食其力。渐渐地,来家里找他修农机的村民多了,开始有人在他家里吃饭,还有人邀他去家里吃饭。时间长了,王孟财 内心的障碍也渐渐减少。
可是修理农机很累,他的身体有点儿吃不消,另外,他也很担心,农机修理天天和铁件打交道,万一碰出血,把别人感染上怎么办?
2006年,王孟财赢了官司,当年给他做手术的医院赔偿他30万元。他买了一辆小轿车,开始跑出租。“没想到,坐车的人还挺多。要是还有歧视,我开的车谁敢坐呀?”王孟财的心更加宽慰。
2010年,胜利村村主任换届选举,一些村民劝他去试试,“你干吧,你肯定能行!”其实,如果不是得病,他或许早就当上村主任了。
大伙儿一鼓劲儿,王孟财的心活了,他决定去参加竞选,“也没想能不能选上,就想看看自己的人缘儿。”王孟财说。
2010年7月20日,王孟财参加了村主任竞选。两轮海选,全村952人参加投票,他得了619票,以2/3的绝对优势成功当选为胜利村村主任。同年7月28日,他又成功当选为村支部书记。
2011年12月1日上午,王孟财到中国疾控中心开会,有幸再次与温家宝握手,当时他忍不住问了一句,“总理,您还认识我吗?”
温家宝的回答是记得,还提到王孟财是他第一次接触的艾滋病人。总理的回答,让王孟财特别激动。
当天下午,“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宣传活动”在人民大会新闻发布厅举行。央视名嘴白岩松紧握王孟财的手不放,还幽默地说:“这可不是一般的手,它是温总理握过的手,是一位艾滋病村长的手。”王孟财的笑容纯朴,充满自信。
他是抗击艾滋病的英雄
多年来,王孟财坚持按时检查,按量吃药,病情一直很稳定。“现在,从早忙到晚,我都快忘记了自己是个病人。”王孟财笑着说。
据乔春风讲,艾滋病从发现到现在已有30多年,从诊断到治疗都有了长足进步,如果一个艾滋病人接受早期正规治疗,可以带着艾滋病病毒长期生存,只是一种慢性病。
在乔春风眼中,王孟财不只是个艾滋病人,还是抗击艾滋病的英雄。
这几年,每当乔春风遇到那些悲观、绝望、想不开的艾滋病人,就让王孟财帮着安慰。2012年9月,王孟财在白城市成立了“艾与爱互助组织”,他和妻 子一起当上了志愿者,为组织中25名HIV感染者服务,在治病、生活、心理交流方面相互帮助,相互温暖。如今,在胜利村主街的围墙上只留下“消除歧视”的 标语,8年前,乔春风写下的“日常接触不传播艾滋病”之类的标语已经风化,显然,这些常识已从墙上移到了村民的心里。
文章整理来自分类 艾滋病试纸,由 www.hiv888.com 提供,转载请注明。